(抽刀断水水更流 下一句)南怀瑾老师:“抽刀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抽刀断水水更流下一句,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我们这个想,就是意识思想。如果要严格研究,问题很大。佛学上想与思分开,粗的叫想,脑波跳动得快。至于思,将睡未睡,好似没有想,其实还有一点点思想的作用,很微细的。
又比如有人讲话,我们在听,同时也分别对与不对;或懂得多少,这些都是想的作用。思则没有这个妄想,有个禅师作过比方,等于欠人家钱,明天就要还,可是没钱还,今天尽管在这里打坐,听佛学,研究什么,可是这件事情拿不开,这就是思的作用,一股力量永远在那里吊着。
“想”实际就是“思”,一个粗一个细而已,这是意识境界的分别心。在我们未成道以前的众生,思想分别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可不能说他没有思想,思想不是分别心,昏扰扰相还是有的。随着年龄增长,分别也渐渐增长,所以小孩思想比较天真,也比较纯净。人很可怜,越长大越不可爱,越老越讨厌,因为第六意识增强了,染污慢慢加多,并且增加得很厉害,生活习惯,是非善恶等等,终觉得自己的对。
这个慢慢形成的,变成习惯的就是思。思变成业力,变成种子,带到来生。所以,许多先天的意识习惯,就是前生带来的习气,使得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人爱笑,有人爱生气,都是前生带来的。
因此,叫我们万缘放下,一切皆空,可是思这个东西是否空得了?假定这个空不了,而认为意识清净境界就是空,那就自欺了,抵不住事的。到最后上了氧气时,你的功夫、佛法一点都没有用,千万不要搞错了。可是许多用功的人,都在这上面转,这是般若智慧不够,见地智慧不清,行愿不够。真正的善根没有发起,般若是不会来的。所以金刚经只讲两件事:一件讲般若,一件讲功德。怎么?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里头求智慧,这是小乘法门,由戒、定而生慧。大乘法门不谈这个,大乘法门谈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之后才是般若。
一般人用起功夫来,最大的困惑是妄想不能断。谁叫你断妄想?妄想本来非断非常,断不了的,“抽刀断水水更流,打坐解愁愁更愁”,所以有些人打坐眉头越皱越紧。
妄想本空嘛!不要你去断它,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再说,我们都研究过唯识,唯识有个名称叫“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在八个识里头都有这些作用,所以它自然会起这些作用。
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本能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感觉状态,一个是知觉状态。感觉状态一半是物理的,一半是心理的。思想的状态也是这样,主要是心理的,附带的是生理的。唯识告诉我们,这是“五遍行”,也就是说,它普遍于八个识的作用里。怎么断得了它呢?所以用不着努力去断思想。六祖也告诉我们:“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本空的嘛!断它干吗!你那个知道自己在思想的,不是仍在嘛?结果大家相反,打起坐来,自己那个本来清净的东西,随时在压制思想,在那里妄用功夫,坐一万年也没有效果。
再进一步,能把五遍行转了之后,就立地成佛了,这个非要般若智慧成就不可。所以唯识并没有告诉我们,断了妄想就成佛,而是要转识成智,只要那么一转就成功了,就看你转不转得了。这“转”用得好极了,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心理转不过来,就是业力,把我们牵得牢牢的。转识就成智,成智就解脱了。
所以大家打坐很简单,空即是想,想即是空,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摘录自《如何修证佛法》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抽刀断水水更流 下一句)南怀瑾老师:“抽刀断水水更流,打坐解愁愁更愁”》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