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芯片限制政策下,行业内讧加剧

  在科技领域,中国和美国被认为是巨头。两国根深蒂固的竞争,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描绘了一幅现代经济战的图景。然而,在所有这些冲突中,有一个方面非常突出,中国面对逆境的无与伦比的韧性。

  美国政府为了在技术竞赛中获得优势,对向中国出口存储芯片施加了限制。对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挫折,但对长江存储来说并非如此。他们开发出了200层NAND存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取得了突破。同样,当华为面临EDA软件停产时,它与盟友合作开发了自己的14nm\nEDA软件。

  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中国的适应能力,而且像壁仞科技和晶嘉微这样的公司也推出了与英伟达的A100计算能力相媲美的芯片。尽管面临挑战,华为还是推出了麒麟9000S,推动了国内芯片行业的发展,向竞争对手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

美国可能希望他们的禁令会削弱中国的技术进步,但现实证明并非如此。相反,感受到了压力的是美国半导体巨头。由于他们失去了已经深入渗透的中国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他们的收入大幅下降。

  英特尔、高通和英伟达,美国半导体世界的巨头很快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他们与拜登政府展开对话,要求放宽严格的管制。就连《纽约时报》等媒体也暗示,美国政府内部对这些限制的长期可行性存在分歧和疑虑。

  对中国来说,美国的禁运是一个急需的警钟。加快了到2025年实现70%芯片国产化的目标。华为等公司加大了研发力度,不断挑战可能的极限。结果呢?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里程碑是显而易见的。国内厂商公司现在站得很高,许多公司在各种半导体类别中进入全球前十。就连台积电的张忠谋等业内资深人士也承认中国的快速发展,强调中国芯片制造商的潜力不可预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是全球芯片制造商不可忽视的市场。例如,英伟达的A100和H100等高端GPU芯片价格高昂。失去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意味着这些高端产品带来的收入将大幅下降。

  禁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英特尔和高通等主要公司的收入大幅下降。就连韩国的三星和SK海力士等其他国家的公司也无法逃脱这场经济僵局的冲击。

  不出所料,美国科技巨头开始寻求抵消这些损失的方法。他们建立国内制造业中心的雄心被搁置,这表明他们对禁运的不满。

  创新的解决方案开始出现,比如针对中国的芯片绕过了限制,但仍然提供了强劲的性能。然而,这些企业巨头与美国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似乎正在升级。英伟达等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公开言论突显出他们越来越不耐烦和不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芯片禁运虽然旨在扼杀中国的科技增长,但却推动了中国走向自力更生。当美国巨头们在努力应对收入损失和政治斗争时,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其成为全球半导体强国的使命。这证明了逆境往往可以成为创新和韧性的催化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