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防线”都过不去?德国刚开始“叛逆”,就遭自己人怒怼!

  第一道“防线”都过不去?德国刚开始“叛逆”,就遭自己人怒怼!

  作者:圈聊点滴事

  #暑期创作大赛#

  

  第一道“防线”都过不去?德国刚开始“叛逆”,就遭自己人怒怼!

  芯片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可以说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美国之所以在科技层面强大,就是因为掌控了高端芯片的销售权,但中国半导体崛起的速度,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劣势。

  华为依靠台积电的代工,拥有了最顶尖的麒麟9000芯片,而且这还是全球首颗量产的5nm芯片,这让拜登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度依赖于亚洲工厂的代工,让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逐年下滑。

  随后假借着“重塑本土产业链”计划,限制了含美技术企业和中企的合作,把一切技术冒头的中企加入到了“实体清单”中,而他们还美其名曰“去风险化”,在步步紧逼之下,中国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接受了美国挑起的这场“芯片战争”。

  欧美的“攻心”举措已经不起作用了,国人早就已经摒弃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中企提速了芯片的自主创新,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而欧洲在美国的怂恿之下,也加入到了这场芯片战中,而德国下定决心开始拆除华为的设备,但这样的做法遭到了德国人的怒怼:“第一道防线都过不去,还有和中国拼命的资格吗?”

  德国的做法遭反对

  欧洲地区才是工业的起源,但在美国的“科技霸权”下,欧洲企业在科技上根本无法冒头,“阿尔斯通事件”已经说明了一切,如今的欧洲人似乎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意气风发,完全被拜登团队给打服了,多数国家紧跟着美国的步伐。

  原本以为德国还算有点骨气,在美国多次要求断供华为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破坏合作的行为,甚至还多次公开声援华为5G,没曾想终究还是妥协了,德国铁路已经接到了拆除沿线基站华为设备的通知,为此德国至少要付出4亿欧元的代价。

  根据专业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德国对于华为设备的依赖度接近60%,如今却要跟随欧盟的芯片法规,违心的喊出了所谓的“去风险化”“脱钩供应链”等词汇,这将导致德国在通讯领域的布局落后3-5年,这也引起了自家人的不满。

  

  德企博世集团CEO抨击道:“去风险化是一个很好的术语,但通过“孤立”自身降低所谓风险是不可取的!”而基于现状德国人也怒怼道:“第一道防线都过不去,还有资格和中国供应链“拼命”?”

  让德国人愤怒的原因很直接,过早的进入工业时代,让本土的资源消耗殆尽,欧洲各国在能源上高度依赖进口,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在限制了镓、锗的出口后,欧美日韩只能干瞪眼,着急忙慌的寻找可替代的供应商,但事实却是根本找不到。

  

  中国不仅有着丰富的原材料,最关键是还有着顶尖的提炼工艺,特别在稀土层面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90%,这张“王牌”还未打出,美澳日韩联合组建的Peak稀土CEO就回应:“如果没有中国的技术,那么公司就等着无所事事!”

  在美国芯片法案公布之后,欧洲也随即量身打造了《欧洲芯片法案》,试图提升自身在高端芯片层面的自主性,然而野心越大越是容易失败,欧洲这个多个国家才拿出430亿欧元补贴,企业在申请过程中一片混乱,根本就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

  德国的现状

  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就是德国人口中的“第一道防线”,欧盟如果彻底的和中国供应链“脱钩”,不要说降低依赖、打压限制,就连原有的工业体系也将面临崩塌,这正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可别幻想着他们能够提供任何帮助。

  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是既定事实,企业的营收、原材料进口都高度依赖中企,在没有找到任何替代方案之前,却想着“脱钩”实现去风险化,这显然是“倒退车”的一种方式,已经陷入了美国框定的“骗局”当中,欧盟应该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中美的“芯片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但欧洲国家却是有选择的,他们可以选择保持中立,这样双方都不得罪,无论谁输谁赢都不会造成实际影响,然而众多国家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把赌注全部押在了美国身上。

  

  这种方式也直接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在德国妥协之后,欧盟内部一片欢呼雀跃,但德国内部却“炸锅”了,《法兰克福汇报》将这种方式点评为“芯片行业的堕落”。

  

  多数学者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芯片产业是耗电大户,以欧洲目前的状态,根本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而和中国合作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步错、步步错,德国随意这么走下去的话,无异于在给国家的未来“挖坑”,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