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途:春色撩人」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官途:春色撩人,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张九龄雕像

  张九龄(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唐朝大臣,官至宰相。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

  张九龄故居位于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唐代著名贤相、岭南诗祖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迁始兴石头塘村时所建,距今已有1332年历史,故居内设宗祠,有张宏愈、张九龄父子牌位。

  张九龄纪念馆: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风景区内。修葺一新后的张九龄故居保持了历史原貌的结构和风格,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4平方米,由3栋雕梁画栋的青砖红木结构房屋组成,中心3间大厅为祠堂,祠堂边有12间厢房及2个庭院。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张九龄故居

  流传于民间的轶事典故一

  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

  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张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张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张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张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张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洛阳白马寺

  流传于民间的轶事典故 二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

  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

  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张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水墨感悟人生

  碰壁的仕途

  张九龄是在居丧期间接到任命的。这是莫大的信任和恩典。因为帝国以孝治天下,除非万不得已,官员在居丧期间都必须守在灵前。然而张九龄请求服丧期满之后再来就职,却被玄宗拒绝。非但如此,皇帝还在张九龄到京五个月后,将他和裴耀卿分别提拔为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建立起两省长官同时在位的宰相班子。

  那个创作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句的张九龄是有名的才子,十三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参加科举考试也一举进士及第,就连文坛领袖张说对他都赞不绝口。他的风度更是堪称玉树临风,以至于玄宗皇帝每次选拔人才都要问上一句:像张九龄吗?

  裴耀卿也不简单。长期困扰帝国的粮食问题,就是他担任转运使期间解决的,据说三年之中积粮七百万石,节省运费三十万贯。有人建议他将这一成绩上报朝廷,裴耀卿却回答说:这原本就是公家的钱,怎么能用来沽名钓誉?

  很好!张九龄有道德文章,裴耀卿有管理能力,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又没有个人恩怨,岂非最佳搭档?但,这又是一个短命的班子。

  张九龄

  张九龄太过于刚正不阿,也太迂腐,一肚子书生气,也太过迂腐。正是这自身的性格劣势,使其在官途上碰壁。迂腐表现在张九龄刚刚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提出放弃国家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允许民间铸造铜钱。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提案立即遭到裴耀卿等人的强烈反对,结果当然是胎死腹中,反倒将张九龄的不切实际暴露无遗。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个案子。

  案子倒也简单。有两个人谋杀了一位监察官员,原因是他们认为该官员应该对自己父亲的冤死负责。这样的血亲复仇有着悠久的传统,也被民间视为正当。因为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都是非报不可的,否则就不是男子汉。何况帝国既然以孝治天下,就没有判处孝子死刑的道理。因此,张九龄主张免于追究。

  裴耀卿和李林甫则认为王法无情,玄宗皇帝也认为此例决不可开。他在敕书中说:国家制定法律,原本就是要禁止谋杀。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私下复仇,请问天底下又有谁不是孝子?如此仇怨相报,恶性循环,又何时是个尽头?于是玄宗皇帝下令将那二人杖杀,结果舆论哗然。民间人士集资安葬了那两位孝子,表示哀悼的诗文也传遍朝野。

  观此两件事,张九龄虽然满腹才华,却不善于政治,太过于理想主义。看两《唐书》对于张九龄的评价:

  《旧唐书》: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新唐书》:人之立事,无不锐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则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识擢,狎而易之,志满意骄,而张九龄争愈切,言益不听。夫志满则忽其所谋,意骄则乐软熟、憎鲠切,较力虽多,课所效不及姚、宋远矣。终之胡雏乱华,身播边陬,非曰天运,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选,使当天宝时,庸能有救哉!

  “雅正冲淡”的文学之路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张九龄夙好山水清赏,喜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的契合。他在艺术上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题画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这就使他的一些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极貌写物、工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大力加强抒情意味。

  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怀远》。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了。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官途:春色撩人」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