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征收决定(行政征收决定是否合法)

  本文目录

什么叫前置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即行政行为前置程序。以房屋拆迁征收为例,通俗来讲,就是拆迁部门在实施具体拆迁征收行为前所作的征收决定、补偿决定、申报审批、环境评估及其他相关手续的行政行为。这类行政行为即为行政行为前置程序,具体的某一行政行为是以前置程序为前提和依据来进行的。了解前置行政行为的性质和作用,我们才更能够对相关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有一个清晰认识。

  一、前置行.政行为的特征

  1.前置行政行为拆迁行政许可本身是一种多阶段行政行为,一个具体的行政行为包含另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行政行为,后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以前一具体行政行为前提。

  2.以拆迁征收为例。颁发拆迁许可的五项前置条件为: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金钱证明。而五项前置条件本身的还有前置条件,如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前置的规划选址意见书、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行政行为。

  3.在现实中,前置行政行为往往表现为具有“证据”性质的各种公文书证,比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处罚决定等等。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某一行政行为以这些公文书证为事实和依据的,因此这些事实和依据能够证明这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因此,在审查阶段中,人民法院一般也将前置行政行为视为一种证据,依据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标准进行形式审查。

  二、相关规定

  具体前置行政行为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必须取得下列前置行政行为的法律文件后,才能作出征收决定:

  1.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建设项目立项批复是人民政府计划发展部门从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社会效益、投入产出、环境保护等角度进行论证,对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它是市、县人民政府作出征收决定之前,最先需要取得的法律文件,否则,其他前置行政行为无法进行。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乡规划的法定凭证,是建设单位用地法律凭证。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目的在于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维护建设单位按照城市规划使用土地的合法权益,没有此证的用地单位属非法用地。

  3.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其是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设空间,不以取得生产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有两种:一是建设单位通过人民政府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提交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二是建设单位有偿使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转让合同。

  需要注意,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不是建设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批准的是在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申请进行建设的批准文件,是关于国有土地用于建设用途的法律文件,而不是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

  4.其他审批行为。主要有建设项目审批环评审批、文物保护行政审批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行政行为。

  三、前置行政行为审查

  相关规定中所说的批准文件既是征收决定的前提,证明其是否经过批准,但同时又是其依据,如果缺少前置行政行为中的任何一个或者顺序颠倒,说明征收决定必经步骤未完成或者顺序有问题,均属程序违法;如果前置行政行为不合法,意味着征收决定就存在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问题。因此,在庭审中,应从两个方面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前置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一是从证据方面进行审查。法庭应当要求被告市、县级人民政府提供上述四个方面批准文件,并按照证据的三性及上述排列顺逐一进行审查。被告提供的每个方面文件都具备证据的三性、并符合法律要求的顺序,才可认定被告作出征收决定经过必经步骤,符合法律要求的顺序。如果被告提供的文件中缺少任何一分或者其中任何一份存在不真实或颠倒顺序的,都应认定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存在问题。

  二是对这四份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审查中如果发现存在超越职权、违反法定程序、认定事实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等问题的,应认定该文件违法,以此可以认定征收决定的依据存在错误。

  综上所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涉及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征收机关在征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老百姓自身也要知法、懂法、用法。

房屋被征收后政府又不拆了,损失由谁承担?

  你这种假设通常是不存在的,房屋征收是一项关系到社会民生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工作,政府对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每走一步都要严格按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只有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了相关论证最后才会作出《房屋征收决定》,虽然被征收人可对房屋征收决定不服允许行政诉讼,但政府违法作出的房屋征收决定一般不会发生。假设发生了你说的情况你可以诉讼至人民法院通过举证来要求征收人赔偿经济损失当然是你的合法权利。

征收是什么意思?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国务院2011年1月21日发布实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使用的是“房屋征收”。

  《物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

  《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集体土地经过征收后,原土地所有权人丧失所有权,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征收的法定程序以及补偿标准主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各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征收房屋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一) 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 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 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 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 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

什么是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在各国有不同的称谓,德国行政法称之为公益征收;法国行政法称之为公用征收;日本立法中采用行政征用或公用征用;而在美国,从宪法第五条修正案 “人民私有财产,如无合理补偿,不得被征用为公用”可知,被称之为行政征用。

从各国对行政征用的界定来看,一般认为:行政征用是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目的,按照法定的形式和事先公平补偿原则以强制方式取得私人不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程序。我国宪法已经对私有财产的征用做出了相应规定,宪法第13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并且在《专利法》、《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等多部法律中做出了不同情况下对土地以外多种权利征收的补偿性规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