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些介绍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佳回答1.
七月盛夏,烈日高照,荷花满池,蝉鸣一片。金陵李府,一声婴啼,迎来第六个小公子,取名从嘉,父母希望他将来一切从愿。
他生得天庭宽阔,双颊丰满,两个门牙合二为一,其中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正是传说中的“骈齿重瞳”,贵人之相,对他祖父来说,更是一件大好的征兆。
那时,祖父李昪虽已掌管朝政,但还未称帝。他的降临让祖父雄心暴涨,他才三个月大,祖父终于决定逼迫吴王禅位,建立新朝,称南唐,父亲李亶身为长子,跃为皇太子。
暑来寒往,他已咿呀学语,满一岁了。据江南风俗,儿生一岁,需行抓周礼。行礼时,他随手抓起一卷书,家人拿起细看,竟是佛经。母亲不是很喜欢,但是爱佛的父亲和祖父却是抚须而笑。
他从小聪颖,尤其偏爱诗文,七岁时,便能对着祖父背诵晦涩难懂的《燕歌行》,还能能理解其中深意。加上父亲也喜欢书画,经常和文人骚客一起赏诗词,他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诗词。然而也在这一年,祖父西去,父亲继位。
2.
父亲继位后,狠毒的长兄弘翼无意中听说父亲希望将王位传给三叔,便对三叔痛下杀手。又担心弟弟们会争抢,便对他们也阴沉相待,尤其是天生贵相的六弟。
三叔死后不久,他便得了一场大病,原因可能是来自长兄的恐吓逼迫,也可能是少年体质薄弱,病中他在庐山隐居疗养,自号钟山隐士。其实在生病前,他便着手在山中建房子,有隐居的打算,碰巧病魔来袭,便提前提上了日程。
在山间,他闲来无事,便绑上头巾,穿着粗布衣裳,拄着拐杖登高望远。天冷,便点燃小火炉,添些燃料,用作取暖,听不远处溪水淙淙而过的声音。夜晚万籁俱寂,月光朦胧照着小屋,他便坐在窗前,耳中听着婢女捣药的声音,眼前是悠然踱步的家禽。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残酷历史,使他决定远离政治,醉心于诗词书画佛经与山水田园,他多希望能永远安坐于竹林,看雨打风吹去,归隐山间,在春风中,驾一叶扁舟,携一壶清酒,带一根鱼竿,徜徉于碧波万顷之中,活得就如他词中所描绘的渔翁那样自由自在: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3.
岁月如梭,转眼间,青葱少年便到了该娶妻的年纪。那天,春光正好,微风和煦,他骑着白马,穿着华服,18岁的他,看起来沉着大方,其实心里早已打起了鼓,因为迫于礼教,比他大一岁新娘娥皇,他从未亲眼见过。
直到洞房花烛夜,他挑开红盖头,娇羞美丽的新娘,一下子就牵住了他多情的心。婚后的生活,正是他所期望的那样琴瑟和谐,如胶似漆。妻子与他兴趣相投,能歌善舞,琵琶也弹得极好,他们曾同心协力,钻研推敲,还原了《霓裳羽衣曲》。妻子若是回娘家省亲,只不过两三天的时间,对他来说却是度日如年。
一个秋夜,娥皇回娘家了,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脑海里不禁涌现出离家时穿着淡色衫裙的妻子,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秋风阵阵,夜好像变得更长了。他便穿衣起身,挥笔写下《长相思》,以解相思之苦:
云一隔,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颗。夜长人奈何。
婚后没几年,他的长兄离奇暴毙,而其他哥哥也早已病故,他在无奈之中成为新任太子,那年春暖花开,他奉命南巡,但无论是名山大川,诗词宴会,还是古刹僧人,都不能让他暂时忘却远在金陵独守闺房的爱妻,在途中他按捺下内心的孤独再次写下: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4.
他们结婚的第八个年头,深秋九月,天气乍冷,宫廷里处处挂上了白布,他和妻子也穿上了麻衣孝服,跪在父亲的棺前,痛哭流涕。命运终究是把他推上了他一逃再逃的位置,那时,南唐早已失去了祖父在位时的风调雨顺,国富民昌,取而代之的是风雨飘摇,四面楚歌。
那年,他改名字从嘉为“煜”,意为太阳升起,光明照耀,字重光。娥皇也成为了一国之后,并且育有两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小小年纪就知书达理。
他们开始为国家大事考虑,但是国事如麻,剪不断,理还乱。南唐一半的国土,在父亲在位时便已被割让,只剩长江以南的一半,他们也曾想重夺故土,奈何敌方来势汹汹,实力早已越过南唐。加上他们天真地认为,有了长江作为天然壁垒,宋军南下,简直是异想天开,想到这些,他们便忘却了忧虑,纵情浪漫。
然而好景不长,娥皇突然染上重病,卧床不起。他派了最好的太医为她医治,每天嘘寒问暖,然而病情毫无好转。
他想起他们昔日嬉戏时,娥皇称赞他如玉树般迎风而立,他则笑应着她是玉树旁边的仙草。缠绵病榻的妻子,让他焦急不已,他多希望之前的一切都不要有变化,而妻子也能如花如月一样,青春永驻: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她的幼子长的清秀可爱,最得娥皇喜爱,他出于一片孝心,在佛像前为她祈福,结果,一只大猫跳上了琉璃灯,猫和灯一起重重地砸到了地上,年仅4岁的孩子,本就脆弱,惊吓之中,得了癫痫病,没几天便夭折了。
得知幼子离世,娥皇几次哭到昏死,病情骤然加剧,奄奄一息时,她对他说:“我这一生是幸福的,与你恩爱十年,可惜幼子离开,我也要不久于世,不能好好报答你的恩情了。”说完她坐起,亲笔写下遗嘱,请求死后薄葬。三天后,她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起身沐浴梳妆,穿上寿衣,躺在床上,拿起一块玉放进嘴中,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就再也没有睁开了。这一年十一月,她离开了,才30岁。
痛失爱子和娇妻,让他哭泣不已,不吃不喝,没几天就瘦成皮包骨,甚至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他为悼念亡妻,写下两千多字的祭文,署名鳏夫煜。
娥黄生前住处两侧的腊梅,是他们共同种下的,如今梅花盛开,而伊人不见,每次他看到,都触景生情,忍不住伤心流泪。
5.
把他从亡妻的痛苦中解救出来的是比娥皇小十四岁的妹妹,史称小周后,如今已出落的娇俏可人,才情不输姐姐。娥皇病后,她时常到宫中探望,姐姐昏睡之后,便和姐夫闲聊,一来一往中,便逐渐产生了情愫。
他并不是喜新厌旧的人,他对两姐妹的情意都是真心的,他曾幻想过,妻子病好了,就把小周后取进门,就像当年娥皇和女英共侍大舜一样,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可惜没多久,妻子便撒手人寰,但谁又能知道,娥皇的离去和丈夫爱上自己的妹妹是否有关联呢?
妻子死后,二人没有立即成婚,可能是他还惦念着娥皇。大半年后,他的生母离世,他需服丧三年,更加不能娶妻了。
一天下午,小周后正在蓬莱院午睡,他来到她的住处,院子里空无一人,安安静静,便悄悄地进屋。隔着珠帘,他看到她正拥着枕头睡觉,乌发如云般闪着光泽,恍惚间还能闻到她秀衣上散发的香味。他正想拨开珠帘,不想发出的声音惊醒了梦中的美人。她睁眼一看,原来是他在深情望着自己,不由露出笑颜,目光相接,满满的柔情便弥漫在各自的心头。
他回去后,便取出笔墨怀着浓情蜜意写下: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琐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丧期满,他终于如愿取了小周后。
6.
婚后,二人共同沉浸在歌舞声色之中,整日花前月下,不问国事。邻国逐渐被北宋抢走,他害怕南唐也步入后尘,便更加频繁地进贡,数量令人乍舌,国库逐渐空虚,他下令制造铁币代替铜币,结果搞得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又无节制的增加税赋,夺取百姓财务,国势日渐衰微。
自己无所作为,就变本加厉地敬礼献佛,希望佛祖能保佑他国土安在。贵为一国之君的他亲自为僧人削上厕所用的竹片,甚至在宫内建立了佛寺,他和小周后经常披着袈裟,带上僧帽,跪拜磕头,额头上都淤血了,他们也不在乎。
然而他偏安一隅的心愿终究是没有达成,北宋步步紧逼,吓的他提心吊胆。加上他没有主见,耳根子软,不能任用贤人,甚至错杀令北宋忌惮的将领林仁肇,亡国之音终究是敲响了。
在他登基后的第十五年,南唐被攻破,他不得不脱掉象征皇位的黄色龙袍,穿上象征臣子的紫袍。北上之前,他来到灵位前,和列祖列宗辞别,又觉得无颜面对,便立马抹泪离开,走到教坊,乐人们知道他是来辞朝的,便为他奏起了伤心的离歌。
之后,他被押往汴梁的途中,回忆起离别的场景,感慨道: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试干戈?
一旦归来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惶辞朝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7.
他被囚禁后,不得自由,满腹惆怅不知与谁说,只能日日举杯痛饮,聊以解忧。暮春的一天,他走到院子里,不小心碰到了花树,花瓣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在他的肩上。他举目望去,院子里已是残花满地,不禁吟道:
林花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更可恨的是,貌美的小周后让宋太宗赵光义垂诞不已,每次觐见,她都要被强迫留在宫内数天,野蛮下流的赵光义施暴时,还让众人围观,并要求画师将施暴的画面画下。小周后遭此摧残,回来忍不住大骂赵光义猪狗不如,骂他软弱无能,但是他只能抱头痛哭,别无他法。
又是一年七月,这是他被囚禁的第三年,嫔妃宫娥不约而同地来为他祝寿,大家轮流为他敬酒,他一一接受,内心深处却伤心不已,想起往年在金陵时的喜气洋洋,忍不住感慨万分,在宴上,挥笔写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密探得知后,立马告知赵光义,一听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觉火冒三丈,派人送去毒酒祝寿。李煜不知内情,痛饮一杯,刚入腹,他便浑身抽搐,脸色紫黑,中毒身亡,这一天,他刚好四十二岁。
他死后三个月,小周后不忍悲哀与侮辱,含恨而终,与他同葬一穴,也算是“在地结为连理枝”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意思?
最佳回答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出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诗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如下: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一句
最佳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一句
楼主你好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楼主你提到的两句已经是末尾了,下一句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全词的最后一句了,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一句是什么
词牌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知卿可有千缕恨, 正如满头青丝忽白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千古名句,浪漫缠绵,读来展现于眼前的是一幅涂满了怀旧以及略带淡淡感伤的唯美之景,如此凄丽绝尘的意景,不禁令人想起了一段段执迷不悔的传奇。仿如逝水一般东去的,不仅仅只有艳美的夜色里,披着寒风为它们唱一支挽歌。
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带不走别离的悲愁。苍茫的江水,在独寂守候的无言里,化作一世的寂寞。
红尘滚滚,是谁独立风中,呤唱着这支无休无止的挽歌?梦,越走越远;路,越走越长。你为了寻求一帧最美的憧憬而来,然而当你倾尽自己的所有,却依旧没有找到期待的颜色。于是绝望的你仰天吁叹生命的无常和观颜的冷漠,多少次起起落落的轮回是终究的无可奈何。守着一份份心的结果,无尽的岁月在长空中默默飘零,终于,你懂得了什么是永难复来的交错。
一颗伤感的心或许还会时常在旧梦中迷醉,可是,那些少不更事的过往究竟是否有错有对?在一段长久的日子,如果总是被一种心绪所萦绕,那么这种心绪便会成为这段日子的载体。而无悔和美丽是需要你寻找一生的东西,哪怕有时你会迷惑,可是伴随花开花落,你的脚步永远不会逃脱。
一江春水,两样情愁,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默然相对,今夕是何年?
穿过悠悠的岁月走过长长的路,昨天会很快地沉淀为历史。可是每一次回首凝眸,却发现那些老旧的情节时,总会令一颗易感的心悸动不己——也许,也许你只该把那些过往化作淡淡的记念,淡淡的隽永,淡淡的呤咏。
不论有关从前的记忆是欣悦抑或感伤,毕竟那是你曾经刻画的历史;而今再度回头看时,或许你的心想笑,或许你的心想哭,可是不论怎样,你都没有半点理由完完全全地否定这历史。因为,这些历史一直以来同你一起成长,把所有这些历史串起来,你会发现,它们是你青春岁月不可缺失的相关段落。
谁道人生无再少。既然拥有最美丽的韶华,何不再次选择一段启始,让那情愁似水东流,重抒梦中虚构的一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词来自唐后主的虞美人。
唐后主的诗分两种,第一种是前期在皇宫的享乐情趣,奢侈祥逸,后一种是他降宋之后悲颂他所受的欺凌压抑,夺妻之仇,亡国之恨。后因一曲虞美人赐死,此曲也堪称绝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的()
长的愁最开心的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难找的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寂寞的时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穷的女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大的额头——未出庭院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最大的门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最恐惧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无才的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最多的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最浓的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最长的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最孤独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喜欢喝酒的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悠闲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最勇敢的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最不安分的女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
最忙碌的人——城头铁鼓声又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最有计谋的士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最有志气的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最孤独的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最美的女人——回媚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高的危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远的朋友——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
醉得最死的人——昨夜风急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酒量最大的人——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爬得最高的人——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脸皮最厚的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离家最久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0
楼主,这是后主李昱的一首伤感愁绪之作,题为《虞美人》,此句作为末句,更是将其凄凉伤感之情烘托到了极致,,,本人也很喜欢这句吖~~~,祝福楼主,开心~~~。望楼主哦~~~,感谢~~~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名
这是一首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词,词牌名叫《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在被改编为一首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处
李煜《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资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怎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 *** 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气,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啥意思?
最佳回答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出自南唐后主李煜所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在被毒死前夕,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什么意思
最佳回答你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
原词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同:阑)
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关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些介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