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 西塞山怀古用了什么典故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西塞山怀古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以下关于西塞山怀古用了什么典故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意赏析

  最佳回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西塞山怀古》赏析

  最佳回答细细品味这首刘禹锡的诗,你就会发现,《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西晋咸宁五年(279),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浚,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浚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浚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浚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浚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浚的楼船。但王浚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 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哪里去了呢?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之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确谓痛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zhl201703

  《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最佳回答《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之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古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注释与赏析

  最佳回答刘禹锡·西塞山①怀古

  王濬楼船②下益州,金陵王气③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⑥,故垒⑦萧萧芦获⑧秋。

  【注释】

  ①西塞山:位于湖北黄石大冶东面的长江边上,山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王朝。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均建都南京。

  ②王濬(jùn)楼船: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为求统一,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全面进攻。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他命令龙骧将军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③金陵王气:金陵自古有王气之说,意即风水宝地,有帝王之气。《金陵图经》上解释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

  ④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在西塞山下用长长的铁链横锁江面而设防。王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横锁江面的铁链,大军直抵金陵城下。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

  ⑤石头:石头城,南京的别称。

  ⑥今逢四海为家日:如今欣逢唐王朝还是一个统一的局面。

  ⑦故垒:古代的堡垒,旧堡垒。

  ⑧芦荻:指芦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由夔州调任和州(今安徽巢湖市和县)刺史,在赴任的途中所写。诗人当时经过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怀古诗。诗人首先以凝练的文字写出东吴灭亡的过程和原因,一边是雄师楼船,一边是千寻铁链。前者是进攻,后者是防守。进攻者积极谋划,防守方只赖铁链。吴主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真所谓铁链固坚,亦有其短。民心不固,谁为之战?于是孙皓最终落了个出城投降的结局。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世事无常,兴衰难料。眼前的西塞山还是巍巍耸立,其下的长江水依然滚滚东流。六国故都,王朝更迭。历史似乎永远也走不出这样的循环往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诗人时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已平。国家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联想历史教训,诗人深感忧虑。言在怀古,意是伤今。故垒遗迹,秋风萧萧,芦荻瑟瑟,几度飘摇。

  诗人述说历史事实,描写眼前景象,抒发胸中感慨。将史、景、情巧妙糅合在一起,而又互相映衬。从而营造出一种苍凉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的感受。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最佳回答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一】

  公元824(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

  颔联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而在诗中,这种描绘必然是截取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哪承想王濬以大筏冲走铁锥,用大火烧断铁链,孙皓处心积虑、耗财费力营造的防线瞬间便化为乌有,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句中“千寻铁锁沉”与“一片降幡出”不仅对仗工整、对比鲜明,而且在战争过程中最具典型性。

  颈联中诗人指出无论是势力强大、胜者为王的晋军,还是软弱无能、败者为寇的吴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而成过眼云烟。诗人看苍山依旧,其下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怎不心生伤感

  尾联中 “故垒”在这里指位于西塞山前六朝时的军事堡垒,它们早已成断壁残垣,荒废于秋风芦荻之中,成为六朝覆灭、分裂失败的象征。而诗人写作此诗时,大唐虽是江山一统,但割据势力却重新抬头,诗人是在以史为鉴,给他们和统治者敲响警钟。“四海为家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当时,却已是四海一家、江山一统。另一种说法解释为诗人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外放,便四海为家、四处漂泊。笔者以为,两种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但却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这样解释,尾联中的两句的意思承接更加流畅,后四句的感情基调更加一致,也更能说明忠臣不得志必将导致政权的衰亡的道理。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二】

  公元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西塞山怀古》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西塞山”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王濬”晋宜州刺史。据相关资料记载,王濬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楼可容二千人。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黯然”阴暗的样子。诗人首先展示出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当时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王濬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这里的“王气”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地有“王气”,国亡了,帝王之气也黯然而收。“金陵王气”指吴政权。这里表明了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诗句中的“下”字,表明了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字表明了吴军的衰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把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降幡”投降时打的白旗。“石头”即石头城。据记载,王濬伐吴,攻下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到营门投降。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堑,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毁了铁链,而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这里,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追述历史,说明天险、人力都无法挽救腐朽统治者亡国的命运,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为下联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在此,诗人从东吴灭亡想到了继东吴之后,同样以金陵为都城的东晋、宋、齐、梁、陈诸朝的相继破灭,表明了无论是势力强大、胜者为王的晋军,还是软弱无能、败者为寇的吴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一切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其中“依旧”表明了没有什么改变,什么都依然如故。特别是一个“枕”字,不但以动写静,赋予山河以生命,而且表现出山河依旧的状况。因而,诗人看苍山依旧,其下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因而不由得产生伤感之情。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中,“四海为家日”是指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当时,却已是四海一家、江山一统。“故垒”在这里指位于西塞山前六朝时的军事堡垒。这里是说,如今是是四海升平天下统一,而那些早已废除的古时的营垒依然存在,它们早已成断壁残垣,静静地呆在萧瑟秋风摇荡的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不但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统一的结果。在此,诗人把今昔对比,含蓄地表明了对现实的看法,现在大唐虽是江山一统,但实际上藩镇割据势力却重新抬头。诗人以史为鉴,不但给藩镇势力提出警告,而且给唐统治者敲响警钟。

  这首诗歌的艺术性很强,无论在语言上或者结构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特点。下面择其主要谈谈。

  一、借古喻今,情感真挚

  诗歌的前半首“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里主要是写历史,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与冷落荒凉的江防陈迹,古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半首“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里是感叹现在。诗人联想到当时中唐时期虽然在形式上维持着统一局面,但藩镇割据严重,诗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慨读者自然可以感受到的。

  二、情景交融,谐和统一

  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触景生情”,“景为情生”的及其在相互

  关系中所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因此,在诗歌中,景是为情服务的,景为情感的抒发营造了和谐的审美氛围。在《西塞山怀古》中,奔流在秋色里的江水,摇动在寒风中的芦荻,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气氛,而这种氛围恰与诗人借古伤今之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并起了映衬、烘托的作用,从而使整个诗歌产生了感人的力量。

  三、结构严谨,表意深刻

  诗歌从内容上说,前半部分叙述历史实事由概括到具体,后半部分描写景物由整体到局部。从整个诗歌的结构来看,符合诗歌结构的起承转合的要求。第一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是起,写历史事件。第二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的事件并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第三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转,进入对事件的感叹。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合,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并发出感叹。诗歌的结构是多么的严谨,由怀古到伤今,层层深入,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西塞山怀古》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西塞山怀古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 西塞山怀古用了什么典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