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眼欲穿造句20字-望眼欲穿造句20字怎么写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望眼欲穿造句20字,以下关于望眼欲穿造句20字怎么写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内容简介: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于是,清代乾隆年间 蘅塘退士 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赏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译文

  老朋友自从江海阔别之后,

  几道道隔山隔水难得见面。

  忽然相逢却疑心是在梦中,

  相怜别后生活互问了庚年。

  孤灯冷冷地在雨夜中闪烁,

  窗外湿竹笼罩昏暗的轻烟。

  最可恨的是明朝又将分别,

  这惜别怀盏怎不相对频传?

  赏析

  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之绝唱,与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译文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译文

  安史作乱你我一同流落江南;

  时局安定之后你却独自北返。

  八年光阴漂泊他乡已生白发;

  你回故乡所见依旧当年青山。

  你踏晓月早行所过尽是残垒;

  繁星密布之夜该是宿于故关?

  一路上只有寒禽和萋萋衰草;

  处处跟着你的愁颜相依相伴!

  赏析

  诗意在写送故人返乡,伤自己不能与之同返。诗扣紧乱离主题,由乱起南来,到乱平北还,到所见劫后荒凉,环环相扣。但诗在结构上看,从第三句至第六句,四句结构相同,却是一大败笔,不足为鉴。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赏析

  大庚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

  全诗写贬谪岭南的伤感,于旅途中抒发情怀。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更衬怀乡情切。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暗祈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以表衷情。

  诗旨在写“愁”,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动人。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译文

  我们并排走向朝廷的红色台阶,

  然后分别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队。

  拂晓随着宫廷仪仗队进去朝拜,

  黄昏时浑身沾满御炉香气回归。

  满头白发力不从心为落花流泪,

  羡慕别人如鸟入青云展翅高飞。

  贤明的朝廷没有什么阙事遗漏,

  自己觉得谏议的奏书越来越稀。

  赏析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次年写此诗。诗是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译文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赏析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

  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

  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

  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

  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

  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

  赏析

  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

  诗为五律,却无对偶。有人认为李白才高,放逸不羁,兴之所至,随口讽诵,不顾及对偶。此说自有其理。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

  经过了十年的乱离之后,

  长大后在异地忽然相逢。

  初见动问尊姓使我惊讶,

  说名字才忆起旧时面容。

  别后经历多少沧海桑田,

  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

  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

  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赏析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凉思(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译文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象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赏析

  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旧的诗。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唯恐为人所弃。

  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或以为此诗是写女子怀念情人,并疑心他有了新欢,而把自己抛弃。此乃解人自解,不足为训。

  北青萝(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译文

  西边残阳已经落入崦嵫山岭;

  我到山中茅屋寻访一位高僧。

  只见风吹落叶不知人在何处;

  冒着寒云寻找翻过山路几层?

  黄昏才见到他独自敲打钟磬;

  看他多么自得手上柱着枯藤。

  我想世界万物俱在微尘之中,

  既然一切皆空我又何言爱憎?

  赏析

  诗是写访僧忽悟禅理之意。首联点出造访的时间;颔联写寻访孤僧的过程;颈联写黄昏时才寻到;末联是抒发感慨。访的是孤僧,因而以“独敲”、“一枝”、“人何在”等点出“孤”字来。最后两句,以“微尘”照应“僧”字,处处紧扣题意,表现了诗人在苦闷彷徨之时,不满现实,而向往佛家的消极情绪。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之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译文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

  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

  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

  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

  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赏析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

  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落花(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译文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赏析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译文

  远送严公到了奉济从此别离,

  人去山空只有别情绵绵依依。

  我们何时才能重新把盏长谈,

  昨夜月下对杯倾衷多么投机!

  巴蜀各郡讴歌惋惜你的离任,

  连续三朝你任将相真不容易。

  分手后我回到浣花溪边草堂,

  越发觉得我这残生淡泊孤寂!

  赏析

  这首诗意在送严武奉召还朝。诗人曾任严武幕僚,深得严武关怀,故别离之情依依,自不待言。

  诗的开头点明“远送”,可见意深情长。分手伤别,自然想到“昨夜”饯别情景,也想何时重逢。接着讴歌严武入相出将都有成就,受到人民的称赞。最后写送别后的心境的孤独无依。语言质朴含情,章法谨严有节。

  别房太尉墓(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译文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

  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

  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

  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

  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

  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赏析

  房琯在唐玄宗幸蜀时拜相。乾元元年(758)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为其上疏力谏,得罪肃宗,险遭杀害。宝应二年(763),房又进为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两年后。杜甫路过阆州,特为老友上坟,作此诗。

  这是一首悼亡诗,抒写感伤情怀。全诗叙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坟前的哀悼。前四句写坟前哀愤,后四句写临别留连。诗写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写房句句得体,写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渗透字里行间。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赏析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译文

  当初从叛军占领的长安逃出归往行在的时候,走的就是这个门。

  当时西郊驻扎的敌人很多,往来调动甚频。

  真是危险极了,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胆战心惊。

  那时更是吓破了胆,至今彷佛还有未招回的魂。

  自从担任左拾遗这近侍之官,随着鸾与回到京邑。

  如今被放为外任之官,又哪里是圣上的本心!

  是因为我自己不争气,没有才干,而日渐衰老。

  但我依旧不愿离去,驻马回望帝都的万户千门。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凉风习习来自天边的夜郎,

  老朋友啊你心情可还舒畅。

  鸿雁何时能捎来你的音信?

  江湖水深总有不平的风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

  鬼怪正喜人经过可作食粮。

  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

  请别忘了投诗祭奠汨罗江!

  赏析

  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赏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春宿左省(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译文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

  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

  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

  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

  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赏析

  诗作于左拾遗任上,记叙了诚敬值宿,夜不敢寐的实况。反映了这时诗人不过是个小心谨慎的官吏罢了,字里行间也流露诗人的忠爱之情。

  诗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自幕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译文

  住在旅馆中并无好的旅伴;

  忧郁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

  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

  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

  家乡太远归梦到破晓未成;

  家书寄到旅馆已时隔一年。

  我真羡慕门外沧江的烟月;

  渔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门前。

  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春宫怨(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译文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

  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望眼欲穿造句20字-望眼欲穿造句20字怎么写》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