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崇焕评传的一些相关词条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袁崇焕评传,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袁崇焕是好人还是坏人

  最佳回答袁崇焕是一个忠臣,是好人,在历史上他是因为崇祯的怀疑和明朝内部奸臣对他的构陷,还有清朝放出的假消息而被冤死的,他死后京城内部还争相买他的肉吃,真是太冤枉了。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1]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杨惟和:“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王在晋:“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唐甄:“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参考资料袁崇焕-百度百科

  

  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真的是个大英雄吗?

  最佳回答从汉朝卫青、班固、霍去病,到宋代岳飞、宗泽、文天祥,从明朝史可法、郑成功,到清朝邓世昌、冯子材,再到近现代的孙中山、谢晋元等等,数千年间,华夏民族涌现无数民族英雄。

  然而,纵观这些民族英雄,从来不曾有任何一人如袁崇焕般饱受争议,毁誉参半,说是“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也不为过。十二年前,一次所谓“民间起义”,草根学者炮轰金庸、阎崇年等权威专家一事,更是将这一争议推上了顶峰。

  当时,先正当时只是作为一个看客。今次旧事重提,是想借此分析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客观地认知与评价历史人物。

  先入为主要不得

  先正初识袁崇焕,源于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碧血剑》。众所周知,《碧血剑》男主人公袁承志,正是袁崇焕之子,这里就不再赘述。

  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由于当时年少,家庭条件一般,因此囊中羞涩的我买的《碧血剑》,是盗版的。后面合订了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及短篇小说《越女剑》、《鸳鸯刀》。

  读过《袁崇焕评传》后,我更加认定了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崇祯之死纯属咎由自取,大快人心。

  一是清史专家阎崇年签名售书时,遭到网名为“大汉之风”的明史爱好者黄海清当众掌掴;二是网络上发起的所谓“民间起义”,无数草根学者引经据典,反驳金庸、阎崇年等著名学者观点,打算把袁崇焕拉下神坛。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袁崇焕的关键词,不光有“宁远大捷”和“反间计”,还有“觉华岛惨案”以及“皮岛毛文龙”。

  同样从那时起,我也第一次认识到,我们读到的所谓的“权威著作”,其实未必就是真相。因为著述立说的人,是有其立场的,基本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公正。想要探究历史真相,只有抛开历史评论,自己静下心来,苦读相关史料原文。

  不怀疑者不读史

  旁观“挺袁派”与“倒袁派”之争,先正发现了一件趣事:双方辩无可辩词穷之时,就会直接针对对方根本下手,我说你引用的《明史》、《崇祯长编》不可信,因为清人修史为了迎逢上意,会故意抹黑明朝历代皇帝;你说我援引的《熹宗实录》更不靠谱,当朝史官得讲究避尊者讳,所以肯定会有些春秋笔法。

  直接冲着对方基石下手这种做法有些无耻,毕竟历史评论,都是凭着前人记载。推翻对方脚下站立的石头时,其实也等于是推翻了自己的基础。既然史书都不可信,辩论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同时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史官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冒着杀头的危险和大老板顶着干的人,千不存一。毕竟太史兄弟五人前仆后继,哪怕死了三个依旧只字不改的“崔杼弑其君”之事,同样千古罕见,否则也不会成为美谈了。

  杨士奇修《太祖实录》,不也得给朱棣几分面子,修改一些建文朝的记载。所谓“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为拍乾隆马屁,更是将无数先贤著作删减得面目全非。

  具体到袁崇焕其人,在我看来金庸先生和阎崇年通篇只引《明史》为主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对的。毕竟《明史·袁崇焕传》里面的确存在诸多美化袁崇焕的地方。

  这里举个例子,按照《明史》所载,袁崇焕死后,“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姑且不说“天下冤之”是在撒谎,单说为了显示袁崇焕的清廉,家徒四壁这种说法,纯属捏造。

  厦门大学善本室里有份记载,是关于当时查抄袁崇焕家产的。明确写着袁崇焕的弟弟卷着财物跑了,单是留下的不动产,诸如田塘、房屋等,折算纹银是五千三百六十一两。

  求同存异,求同辩异

  关于共存共赢,有个方针叫做“求同存异”,先正觉得用在历史研究与辩论上,同样合适。准确地说,应该更进一步,求同辩异。

  要做到理性认识袁崇焕,那么无论是明清两代官方的《明实录》及《明史》,还是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包括朝鲜友人的《李朝实录》,都不妨拿来一读。

  比如诸多史书都曾提及袁崇焕确实放过“五年平辽”这样的卫星,还有袁崇焕的确做下了“皮岛斩帅”之事,那么袁崇焕罪名里的“托付不效”及“以谋款则斩帅”,就不算冤。当然,斩帅是否因为“谋款”,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再说“纵敌长驱”,这是直接导致袁崇焕下狱及后来被杀的导火索,也是争议最大之事。因为敌人确实“长驱”了,皇太极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但是袁崇焕是否有“纵敌”之举,值得商榷。

  最让我不解的是,当时明朝士兵野战能力确实不及后金的军队,比如所谓的“宁远大捷”,也只是坚守不出,凭借坚城利炮挡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那么为何到了北京城下,广渠门外,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居然能与皇太极的后金军队正面死磕,而且还是以寡敌众,莫非是得到了皇城气运加成?

  既然袁崇焕的军队不惮于与后金野战,那么哪怕皇太极是绕道蒙古,为何之后袁崇焕的三道防线还是失守?

  想来只有两个解释,一是袁崇焕想学于谦,再来一次北京保卫战,结果他玩脱了。再者只能解释为袁崇焕与皇太极达成了某种私下的协议。但是无论如何,“纵敌长驱”这个罪名,袁崇焕是跑不掉的。

  脸谱化的历史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到了读史之时,却偏偏有意无意间地忽略了。但凡正面人物,便容不得别人指其半点瑕疵;凡是昏君佞臣,必然是罪大恶极的。

  比如陶渊明、欧阳修,因为文采传世,别人如果说此二人为官能力不足,那么其拥趸一定会一拥而上,批得你体无完肤,先正曾深受其害。再如秦桧因为冤杀岳飞之事跪了千年,如果谁敢提及他的状元之才,以及他开始时是主战派,那么起码一个“汉奸”帽子,是没跑的。

  至于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这里先正想问一句,“兵法云有进无退”这句最能体现袁崇焕气节的话,究竟出自谁家兵法?

  寸土必争坚守宁远,只是政治正确,有谁从军事角度分析过其合理性?王在晋真的只是鼠目寸光之辈吗?高第真的就是一个懦弱胆小之徒?

  对于袁崇焕其人,在没有其他证据的前提下,先正觉得将其彻底否定,冠之以“汉奸”、“误国”的称号,固然是不对的,但是此人同样达不到民族英雄的高度。袁崇焕的本质,正是他的出身,一介书生罢了。

  书生意气,做过不少事情,同样因为纸上谈兵,犯过不少错误,仅此而已。

  谈谈《碧血剑》中的袁崇焕和夏雪宜

  最佳回答按照金庸先生自己的说法:《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又说“袁承志的性格并不鲜明。不过袁崇焕也没有写好,所以在1975年5、6月间又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作为补充。”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的妙处——这也许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妙处,由金庸先生发扬光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则在於将历史的人物与传奇的人物、历史的事件与传奇的故事、历史的背景与传奇的情节熔於一炉,并借此来创造出别具一路、半史半奇亦史亦奇奇中有史史中有奇的小说形式与境界,於人性人生及历史世界之刻划更是兼想像与思悟两长、传奇与历史兼美、好看与耐看齐

  至了。

  袁崇焕乃是一位历史人物,是明末抗清名将。而夏雪宜这位「金蛇郎君」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构传奇人物。将这两者写在一起乍看起来大有不便之处,使人读之不知该当它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为好,还是当它是虚构的故事为好,弄不好极易使人反感,两边都讨不了好去。看传奇的人看到袁崇焕的故事或是容易将它「全信」了去,或是尚嫌它「不过瘾」、美中「不足」,而看史传的人则必然会嫌夏雪宜其人其事完全是胡说八道——「历史中哪来此人、哪有此事?」——从而对此「不屑一顾」。

  《碧血剑》中这两位未出场的主人公的性格、品质、经历、追求根本是南辕北辙、冰炭不容。一位是「江山」之柱石,一位则是「江湖」之巨擘;一位是善而忠诚,一位是痴而恶劣;一位是抗清保国大仁大义令人心折,一位是报仇过毒雪恨更恶叫人不齿……这两人一如中天明月,一如阴涧毒 ,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之至。如何能并驾其驱而为同一部《碧血剑》的主人公?——就算他们代表一善一恶、一美一丑、一公一私,那也绝不在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线上呵!——如此怎生是好?

  《碧血剑》妙就妙在,这两个人物根本就没有正式出场。从而无论多少不妥、多少尴尬都不用担心地一一「避」了开去。这部小说中出场的人物是他们的后代,即袁崇焕之子袁承志与夏雪宜之女夏青青。他们相遇江湖、情孽纠缠,便无论多少事、多少奇都是不妨的了。因为他俩都是江湖人物——都是「传奇武侠小说的主人公」。这叫做「化实为虚」。

  先看袁崇焕。在看过《袁崇焕评传》后,应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金庸不是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被袁崇焕巨大的悲剧魅力所激动,就不会有袁承志这个人物的出现。在《袁崇焕评传》中,金庸展现了一种少见的,外露的激情,“我在阅读袁崇焕所写的奏章、所做的诗句、以及与他有关的史料之时,时时觉得似乎是在读古希腊作家攸里比第斯、沙福克里斯等人的悲剧。袁崇焕真象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着巨大的勇气……”,“……在研究袁崇焕的一生之时,他强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业更加吸引我的注意。”可以想象,在金庸的心中,对袁崇焕的感情不是简单的钦佩、崇拜,而是一种英雄相惜的契合。在书写《袁崇焕评传》的过程中,金庸必定多次经历过如此的潜对话。在《评传》的结尾,金庸开始放纵他的想象:“在阴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焕提笔在写信给祖大寿,砚台里会结冰吧?他的手会冻得僵硬吗?会因愤怒而颤抖吗?他的信里写的是些什么句子?泪水一定滴上信笺吧?”在潜对话中,金庸不断被袁崇焕性格中深藏的“巨大的悲壮美,深刻的凄怆意”所感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理解金庸小说的一把钥匙。同样,金庸说过,袁崇焕被杀,是他与崇祯个性冲突的必然结果。也许,命运难于与之抗争的原因就在于,它由个人偶在的性格决定,反抗命运也就意味着反抗自我?在北京的天牢里,袁崇焕面对死亡,他颤抖的手和滴上信笺的泪水中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感情?走到了命运决定的终点,路,已经到了尽头。

  再看夏雪宜。他在小说开始之时只怕就已经死去,因而在小说中始终都未出场。然而有关他故事的却通过他的情人温仪、女儿夏青青、半个传人又兼女婿袁承志及为之受尽千般苦难及至变形又变态的五毒教中的何红药等人基本完整地交待清楚了。这是一个与政治无关的纯粹的江湖人物,因而他的故事亦与江山与乱世无关,是一个纯粹的江湖中恩怨仇情的故事。涉及到仇、情、贪(财)叁者:他为了报仇而不惜一切力量与手段从五毒教中偷得该教的「镇教叁宝」即金蛇剑、金蛇锥及重宝图,前来江南温家报仇,杀人四十兼而奸淫妇女,直至爱上温家的女儿温仪。终於「情」战胜了「仇」,使得他不再向

  温家报仇,但却又被贪财而记恨的温家五老所陷害以致於被挑断手足筋脉,武功全失,幸得昔情人何红药救得一命。但何红药则又因妒生恨、因情生怨,终至自封於华山山洞穴之中而至丧命……这是一个难以评说的十分惨烈、十分可怜复又可悲的故事。夏雪宜是一位难以评说的十足的江湖人物,半正半邪亦正亦邪,值得同情又令人痛恨,为善不多为恶不少。他的家仇固是值得同情,然而他的报仇方式却又歹毒得令人发指;他对温仪的爱固是可歌可泣,然而他之於何红药则又是丧尽天良;他之贪财,甚至於他自己在临死之前也感到悔之不及,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此时纵集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别离,愚之极矣,悔甚恨甚!」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无谓的一生。前半为了报仇而过着非人的生活,后半则为了财宝同样遭到非人的报复,中间若无一丝情爱的温柔尚且维系他的人性光辉於记忆之中,则是暗淡无光,惨不堪言!——看起来是轰轰烈烈,实际上惨不堪言——这样「标准」的江湖生涯实在是令人难堪。然而这又正是江湖中人「生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可改变的命运及其生活方式。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关于袁崇焕评传的一些相关词条》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