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作者的相关解读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洛神赋作者,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说到曹植,人们除了知道他是曹操的儿子,也熟悉他的《七步诗》。
曹植在人生和家庭中不甚如意,但却在“建安文学”中占有很高的位置。除了诗文外,曹植的诗赋也有较高成绩,脍炙人口的《洛神赋》就是“建安文学”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一、《洛神赋》是曹植诗文创作后期的作品,与他当时的处境密不可分。
曹植在孩童时就己展现出超常的文学天赋,他十余岁就能诵读诗赋数十万言,而且善于写文章。他才思敏捷,“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故深得曹操的宠爱。也曾欲立太子。年轻时的曹植,写下了《白马篇》等诗作,表现出他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由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厉,饮酒不节”而逐渐在曹操面前失宠,也被曹丕猜忌。曹丕继位后,曹植更是横遭迫害,多次贬爵,屡换封地。
这种处境使曹植的诗风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为抒发自己壮志不得施展的激愤不平之情。《洛神赋》便是曹操这一时期创作的。
二、《洛神赋》是“建安文学”中的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
a、创作《洛神赋》动因有多种说法。
《洛神赋》最早见于《文选》。创作背景有不同说法:
①、据此赋前《序》中说,黄初三年(222),作者去京城洛阳见文帝,回来渡洛水时,有感于宋玉《高唐赋》中所描写巫山神女的故事,写了此赋。
②、但据《文选》李善注说,汉末曹植追求甄逸女,但曹操却把她给了曹丕;曹植非常不平,日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曹植入朝,曹丕把甄后的玉缕金带枕给曹植。这时甄后已被郭后馋言而死。心中之人虽去,但相思之情尚在。
③、思念之情而致。曹植在停息洛水时,想念甄后,忽然见她来临,把玉缕金带枕赠他;他也回赠与玉佩。悲喜不能自胜,于是做了《感甄赋》。
后来,明帝(曹丕的儿子睿)将之改为《洛神赋》。这可能是小说家的附会,可信程度要打个问号。
b、《洛神赋》采用了自序的表现手法。
《洛神赋》是这样开始的:作者从京城东归封邑,日夕时站在洛水休息,眺望洛水,忽然看见有一位丽人站在岸边。他便问车夫:“你看见那人没有?她是什么人,这样艳丽!”车夫回答说:“我听说是黄河洛水之神,名叫宓妃。君王看见的,莫非就是吗?她的样子怎样?我愿听。”
于是,作者就从容貌、体态、衣饰等方面加以描绘。然后写他倾慕她的美丽,心里激动不安;但无良媒互通情好,只有借水波传话;他送她玉佩作为信物,她回赠了美玉,借水发誓,接受爱情。然而终因人神之间的隔阂,他们不得不含恨分离。这样,便更增加了他的思慕之情和满怀愁绪。
c、这篇《洛神赋》,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所塑造的洛神,形象生动细腻,故事美丽动人,抒情气息浓厚,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三、后人对《洛神赋》的看法与评议
对于这篇《洛神赋》的寓意,历来争论不休。
①、有人说是君王对爱情的思慕,反映了钟情不能相通的苦闷。看来君王虽不同于百姓,但对于爱情的追求也不能如愿以偿,更有其烦恼和愁绪。只有通过诗赋来表现情感,渲泄情思。
②、也有人说,诗人忠于君臣、兄弟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洛神赋》来抒发作者由于曹曹丕的猜忌而产生的失望和痛苦心情。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也可能有另一种情况,曹植在事业和爱情上都很失意,但这并不妨碍他用自己的文釆,创作出一个心目中的美丽女神。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洛神赋作者的相关解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