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赏析-郑愁予错误表达的情感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郑愁予错误赏析,以下关于郑愁予错误表达的情感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郑愁予的《错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最佳回答表达了诗人思念他的妻子,在深深地思念他,对爱人的最忠实的感情。

  《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

  郑愁予的《错误》,没有哭哭啼啼。江南女子的愁怨,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清新雅致,绮思无穷。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小诗到了最后这两句,点明了诗题,原来这个“错误”,是这样一个给人以隽永回忆的“美丽的错误”,至此,也点明了全诗的抒情视角。

  郑愁予的《错误》的结构:

  构思新颖,形象生动,意境优美,节奏音律铿锵明快。江南、容颜、莲花、东风、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马蹄这些词语充满古典意象。

  诗中策马走过江南,东风、柳絮这些情景其实也塑造一个传统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间;诗中对闺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内心描绘,其实又是对古诗“过尽千帆皆不是”意境不着痕迹的化用;全诗又有极强的画面感。

  错误 郑愁予 赏析

  最佳回答鉴赏:

  《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句诗十四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对“容颜”这个中心词的前后修饰,使简单的借代获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它又采用了将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出处:出自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创作背景: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在北平长大,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郑愁予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初到时正赶上现代派诗社和诗刊开始创办,成为了现代派诗人中的重要一员。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错误》是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郑愁予错过表达了什么感情

  最佳回答郑愁予错过表达了惋惜且渴望爱情的感情。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女孩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年轻的女子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欣喜。但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女孩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郑愁予错误赏析-郑愁予错误表达的情感》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