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群书治要与资治通鉴哪个更值得读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群书治要,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群书治要与资治通鉴哪个更值得读

  最佳答案侧重点不同,要看那个对您更实用?

  首先我们来看,《群书治要》是古代治政类书籍,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征以及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政治家、文学家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太宗皇帝,以辑录前人著述所作的资政参考书。

  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正巨著。

  取材于五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诫为宗旨的《群书治要》。

  个人理解:侧重为为帝为官的警戒事项,

  其次,《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个人理解:《资治通鉴》侧重史学家以史为鉴,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知未来,同时为官者可以参考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成败得失。

  同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可以以史为鉴,反思不足,纠正偏激,提升修养!

  明明白了吗?

  《群书治要360》教化

  最佳答案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卷四十二 盐铁论)

  【白话】治理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化。

   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

  【白话】在上者怎么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这样就称为教化。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古付有德行的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行自己崇尚的美德来教导天下,而民众没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恶的丑行来告诫天下,而民众没有不知道羞耻的。

  《群书治要》讲的是什么?

  最佳答案《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

  魏徵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然而这本史诗巨著却因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而未普及,加之唐末战乱致使此书失传,幸得由日本遣唐使抄录带去日本,经过多代人共同努力,终于使这本书重见天日,实乃:“不幸之万幸”。

  后世影响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群书治要》虽然诞生于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但是,书中的治国思想实为中国古圣先王治国教民之集大成,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几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

  作为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卷,唐太宗以《群书治要》为鉴,以“圣贤”为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为君、择人、施政、教化,其脉络是显而易见的。故《群书治要》理所当然地成为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

  当今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也认为,该书可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世代治国安民的经验汇编,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大纲,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当今领导干部的从政参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读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科技的变化日新月异,然而,中国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却历久弥新。我们相信中国先哲的智慧,依然是解决当代许多问题的良方。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时期的“四库全书”。

  当代佛门的一位高僧大德如此说道:就像英国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的疑难杂症,只有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唐太宗编的这部书,应该送给全世界每个国家去学习。所以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就是中国人文化的世纪。

  中国人拯救全世界,不是政治、军事、科技、经济贸易,而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承传,最重要的是祖先留给我们无比智慧的符号,中国文字文以载道的载体文言文。《群书治要》正是汇集先贤智慧的文言宝典,从八万九千多卷书中选出来的。

  《群书治要》是千百年来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和经验,它的思想是历久弥新的,应该也必将成为解决当代中国诸多社会问题的良方。

  被尊为“帝王必读之书”,《群书治要》为何如此受人看重?

  最佳答案《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著作,成书于贞观年间,由大臣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主持编著。《群书治要》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主要为清明稳固政治、警示匡政服务。

  《群书治要》由唐太宗李世民授命编著,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对于政治有着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于近臣魏征的悼词,由此可见魏征在政治与学识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等大臣的敢于进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初唐盛世,也为该书注入了大量精华理念。

  中国古代关于治国的著作数不胜数,诸子百家、吴兢的《贞观政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这些政治著作继承了前人的治国理念净化,又总结了当时的治国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群书治要》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著成共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字,总结了唐之前的政要精华。

  我国古代笃信儒家,在治国理政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都采用儒家思想。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仁义礼智信孝,都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体现。《群书治要》同样也继承了儒家思想观点,其治国理政的方法理念、经验与成效,成为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乃至辅臣和各级官吏治国理政的教科书。

  《群书治要》的许多治国理政观念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当今许多专家学者和民间贤才也认为该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群书治要-群书治要与资治通鉴哪个更值得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