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书湖阴先生壁,以下关于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注释 1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3成畦(qi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4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5排闼(ta):开门。语出《汉书· 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6)楝(lia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别解

  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不去的。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并不能说明陋室卫生没搞好。卫生检查团从来不以苔的有无打分。以扫苔来说明院子干净,也是不妥的。其实,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静,也算是一种情趣。

  有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们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长扫静无苔」。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张祜诗《集灵台》「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这个「扫」就是描画。司空图《灯花》之二「 明朝 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这「扫」也是描画。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扫」也是描画。

  解释「茅檐」的人多是没有住过茅屋的,才弄出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为了迎合「打扫」的无奈与被迫。

  如果,我们跳出「扫」的常用义,选用「描画」解释「茅檐长扫静无苔」,就可以解释成:无苔的房檐,像大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戗水」了,水就可能顺草进入里面。多年不换的房草,朽烂含水,也就长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无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较长,也比较软,若是让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笔。

  这样的解释,一是少了许多麻烦,「长」还是原来的「长」「茅檐」仍是原来「茅檐」。二是更有诗味了,无苔的房檐,像笔一样长长的一画,这多有诗意,这多有文气,这才是读书人的眼力。其实,「茅檐长扫静无苔」说的是,房子是新苫过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说的是,主人勤于劳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亲手栽的,就是说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个诗写的是清新、娴静的生活。将一个「扫」字重新解释,让它成为「描画」,成为富有动感与美感的比喻,较之扫院子,诗的张力就大多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张港先生著《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像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及翻译

  答《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答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好秀美!好清幽!好一股超凡脱俗之气——反复吟哦,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是一首优美的景物诗,这是一帧超脱尘世喧嚣的田园风光画,又仿佛是一幅隐约可见的隐居高士的素描。

  湖阴先生,名杨德逢,是王安石居金陵(南京)时的邻居。

  前两句写的是这位高士的庭院景色。茅檐指庭院,静即净。庭院洁净无尘,在这绿满稻田的多雨而易生苔藓的初夏季节,都没有青苔生长;花木成畦栽种,把庭院装扮得美景如画。以无苔而显庭院之净,以成畦而显示花木之多,着笔不多而形象毕出。这无苔的茅檐、成畦的花木皆出自主人的“长扫”与“自栽”,它说明主人按自己的心境来创造他的生活环境,而生活环境又正反衬出了主人的气质与性格。这“长扫”、“自栽”四字,就把静止的景观动态化、人格化了,使状景与写人融而为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有名例子,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闼,是宫中的小门,排闼即推门之意。弯弯的流水绕田而过,护卫着翠绿的稻苗;对峙的两山宛如推门而入,把青青的山色送入主人的眼帘——这诗句多么优美、形象,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奇妙、独特。水本无情地流动,诗人却写它犹如慈母怀抱着幼儿一般环护着稻田;山本无意而静立,诗人却写它推门而入,有意送青来。这“护田”和“排闼”,“绕”和“送”,就把原本无生命、无情意的山和水拟人化而付与情感了。这“情感”当然是诗人自身的感受,审美活动本来就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对象的体味与“改造”。山有情,水有意,喜爱这乡间的高士,正源于高士钟爱这澄净、幽美“而无车马喧”的田园景色,在“有情”的山水中透出了主人的情怀,高士的形象在这里也就呼之欲出了。

  宋人喜“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作多务使事,……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沧浪诗话》)。王安石正是开创这种风气的大家。此诗中的“护田”和“排闼”都出自《汉书》,以“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而为后世不少诗家所赞赏。“护田”出自《汉书·西域传序》: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见《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沉溺于用典,“资书以为诗”,脱离生活,并不是作诗的正道。王安石的不少诗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个弊病,而这首诗的用事则是比较成功的。“护田”、“排闼”出典虽较生僻,但用到此诗中却恰当地突出了山水的形象,对于不知典故出处的人,也并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和欣赏。驱遣灵妙,运化无痕,“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应该说这是难得的。

  通读全诗,我们仿佛看到湖阴先生倚锄停帚,笑对幽静秀美的山水而怡然自得,景中有人,人溶于景。试想以这样悠逸的诗句题写于隐逸林泉的高士之壁,岂非处处切合,恰到好处。

  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荆公曰: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瞑与黄昏。”又曰: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东坡《海棠》诗曰: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又曰: “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曰: “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 (惠洪《冷斋夜话》卷五)

  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尝云,“用汉人语,止可以汉人语对,若参以异代语,便不相类。”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类,皆汉人语也。此法唯公用之,不觉拘窘卑凡。(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此不过摘字,与《汉书》原意无关,亦盖偶合耳。石林所称,实皮肤之见,此诗佳处决不在此。《韵语阳秋》(卷二)谓以樊哙排闼事对护田,岂护田亦有所出邪盖以《西域传》所言护田与此诗无关耳。又谓有人称五柳庚桑为的对,荆公谓庚亦是数,乃好事者之说,荆公未必有此意。其说是也。《能改斋漫录》(卷八)谓所盖本五代沈彬诗: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又本许浑诗: 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案:此亦句法偶同耳,未必有意效之也。(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册)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答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标签: 典故 写人 写景 诗 其他 人物 景色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注释

  ⑴书:书写,题。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排闼(tà):开门。语出《汉书· 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相关内容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作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病逝于江宁(今南京市)钟山。

  王安石的其它作品

  ○ 元日

  ○ 伤仲永

  ○ 梅花 / 梅

  ○ 泊船瓜洲

  ○ 登飞来峰

  ○ 王安石更多作品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什么意思?

  答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的意思:

  其一: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其二:

  郊野桑枝招展,柳丝繁花装点春的容颜,风把香味收起悄悄的吹过墙垣。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疑疑惑惑,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

  原文: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个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