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死以作者是谁 举例国家生死以的作者

   今天百学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国家生死以作者是谁,以下关于举例国家生死以的作者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苟利国家生死以作者是谁

  答这句诗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1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2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3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林则徐还作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

  31811

  【日进斗金】6万服装店都在用的收银机收银管理系统

  

  关注收银系统的人也在看

  广州华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年专注服装收银.

  广州华购计算机科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原诗全文如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并未稍减,依然表示:即使被谪贬边疆,只要对国家有利,也将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为之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双音词,只是陪衬;“祸福”的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祸”,“福”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则,连“恩”也要“泯(泯灭,忘记)”,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生死、祸福”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故事 陶世龙 -------------------------------------------------------------------------------- 林则徐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中留下的。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指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为了安慰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四处探访隐居的大学者。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不愿入京,被押到朝中见皇帝.皇帝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 ”杨朴说:“只有老妻做诗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 **老头皮:就是老头儿. 林则徐这首诗是怎样写出的 这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流放地伊犁,临行留赠家人的。 >林则徐是道光二十年九月即被革职查办.次年五月“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怎么此时才去,而且是从西安出发呢 原来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赶上黄河决口,他治水有方,早就闻名,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王鼎满望功成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留下了这首悲壮的诗篇。 余韵 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期间,倡导兴修水利,改进推广坎儿井,教民制纺车、学织布,作了不少好事,负有监督之责的满人将军也在密报中称赞,当地人颂扬至今。 根据在新疆观察到的事实,预见沙俄将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祸害,指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建议改屯兵为操防,充实边陲经济、军事实力以防御沙俄侵略。 在度过三年的流放生活后,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1845年12月),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进京途中又被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之后又奉旨正式任命陕西巡抚。道光二十七年调任云贵总督,翌年以办理云南“回务”有功,被加以太子太保衔,赏戴花翎。在云贵总督任上,他整理云南矿务,主张“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开采银矿,并对铜矿主张维护“放本收铜”的政策。 后来道光帝批准林则徐开缺回籍就医调治。于道光三十年三月初返抵福州,这时他已六十五岁了。十月初一日,刚即位的咸丰帝命令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西去镇压洪秀全拜上帝会的起事。林则徐仓促抱病启程,十月十九日在广东潮州普宁县逝世。 不可忘却的另一位英烈王鼎 在林则徐的悲剧中,还有个与他生死与共的悲壮人物--王鼎。王鼎也是主张禁烟抗英的,因道光皇帝决意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乞和。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圆明圆。这叫做“尸谏”。也有表白对不住林则徐的意思,王鼎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详细情况可到网站王鼎纪念馆参观。 林则徐为黄河水患作的另一首诗 林则徐革职后在充军途中受命治河从扬州日夜兼程41天赶到开封“闻林制军将来,绅民无不喜跃,额手称庆。”林则徐目睹洪水肆虐、生灵涂炭的惨象,悲愤难抑,奋笔写出下面的诗篇: 尺书来

  603 浏览679792017-10-15

  诗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谁?

  答诗句“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作者是清代林则徐。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如下: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作者及下一句

  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诗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颇合大臣之体。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创作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悲愤下写下此诗。

   全诗赏析

  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家生死以作者是谁 举例国家生死以的作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baike.100xue.net,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